敌人在你眼中是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

哈萨克斯坦电影《铁血一千勇士》又名《自由之心》,它以男主的成长为主线,依托十八世纪哈萨克人反抗准噶尔蒙古人的统治作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哈萨克勇士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精神。

哈萨克这个民族颇有意思,作为一个“后天形成”的游牧民族,其历史可以溯源至金帐汗国分裂后延伸到中亚的“突厥—蒙古”游牧分支,草原民族就是这样,匈奴盛时称匈奴,鲜卑强时归鲜卑,突厥悍时为突厥,蒙古勇时成蒙古。

因此区别于传统印象中的穆斯林民族,哈萨克人保留了大量游牧民族的传统,历史上彼此杂居交融的历史也塑造了其面容“欧亚分化”:

有的哈萨克人长相明显有图兰人种的特征,有些则完全是蒙古-北亚人种的眼眉。这一点在《铁血一千勇士》里可以看得很分明。

另外新疆有个“准噶尔盆地”,但“准噶尔”这个蒙古民族的分支没了。

同样区别于内地大多数人对国内清宫剧中“准噶尔”的印象,彼时的准噶尔帝国是与大清帝国地位相等的中亚大国,其疆域覆盖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和中亚五国,其锋芒正盛之际“控弦数十万”,连崛起的沙皇俄国都要避让三分,俄罗斯许多描述十七-十八世纪的边塞影视剧中对此都有描写。

清帝国与其斗了近一百年,最后在西域诸民族的里应外合下彻底击溃了准噶尔人,自此一部分准噶尔蒙古人融入了哈萨克,一部分隐入中亚其他民族,还有一部分成了大清“披甲人之奴”,总之准噶尔蒙古消失于历史中,自此,“新疆”正式纳入清帝国的统治版图中,在此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同“驻藏大臣”一样,是代表中央政府施行对“新的疆域”的有效管理象征,其内部诸多“汗”则和以前一样施行自治。

即便到了民国,军阀盛世才入主新疆也采用了这种“羁糜政策”——

只要控制好几个当地的首脑人物,其他的不多做干涉。

而对于当时已经纳入苏联体系的哈萨克等民族来说,“准噶尔”这个名字却成为了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人为了民族凝聚力再度通过影视作品树立的标靶:

通过早就消失的敌人告诉民众,民族、自由和家国天下。

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可能是同为游牧人的民族属性,让哈萨克人对蒙古人的形象始终保持着“恨而可敬”的态度,电影《铁血一千勇士》中对准噶尔蒙古人的塑造同样也是如此。反而同哈萨克人并没有什么历史恩怨的阿拉伯人、乌兹别克人等同为穆斯林民族的“自己人”,在影片中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卑微狡诈的——

不是一类文明体系,多少都有些隔阂。

《铁血一千勇士》中男主等“萌系少年”成长史,伴随着那年准噶尔人经常扫荡游牧民的部落抢夺牛羊财宝和女人,奠定了他们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电影里对准噶尔蒙古人的形象刻画是“恶而悍勇”,“恨之又敬”,出场的很多准噶尔军人,从将军到士兵,面容凝重、军仪威武,将军好杀人,但不虐待俘虏,甚至在看到军士凌虐时低骂“野蛮人”,当他们追逐男主等欲杀之时,对待拼死抵抗的少年们眼中还流露出尊敬之意。

更有意思的是,在描述两个游牧民族彼此之间的斗争时,竟鲜有“反派的阴谋诡计”,大家都选择正面刚——

这边准噶尔人承袭了蒙古西征的思维“来都来了……”,要求当地有影响力的大统领们臣服,按时纳贡缴税,对于游离于体系外的边缘小部落则采取掠夺方式。

那边男主等成年后纷纷奔走于各个部落和市集间,少年的血海深仇让他对任何与准噶尔妥协的哈萨克大首领都没有好脸色,实际上直到他身负重伤被大首领(女主的父亲,男主的准岳父)收留后才知道少年人冲动与老江湖的蓄势待发,这就有了后来“一千勇士”的传奇。

在自由的感召下,各地的哈萨克人纷纷聚集在一起,对抗因为拒绝纳贡讨伐他们的准噶尔大军,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一千名哈萨克勇士率先冲入敌阵砍将夺旗,在付出惨烈牺牲后终于打退了准噶尔人。

故事之外,准噶尔人还要面对东方虎视眈眈的清帝国,此时“康-雍-乾”也做好了同这个边患纠缠的准备……

根据史书记载,1755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之机出兵进占伊犁、击溃准噶尔军。1757年,清军平定末代汗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完全控制卫拉特区域,准噶尔汗国灭亡。

直到民国初年,从沙俄回归的传奇人物“黑喇嘛”出现在新疆,恢复昔日准噶尔的荣光似乎又成了一种蠢蠢欲动的思潮,最终在中俄和中亚等诸多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黑喇嘛”身死,其头颅被制成标本至今保留在俄罗斯某博物馆里。

让我们把时间线再拨回到十八世纪,1771年,即准噶尔汗国灭亡的十几年后,新疆地面上又出现了一支蒙古部族,他们是土尔扈特蒙古人,为了摆脱沙俄桎梏辗转万里,从伏尔加河之畔来到这片刚刚被大清统治不久的土地上。

同样区别于国内大多数人的认知,根据详实的历史记载,“东归英雄”们的初衷大概不是“慕中华之威仪”,而是很有可能再施展一次“来都来了……”的征服。只是当他们发现大清遣使“慰问”时才发现:

刚出狼窝,又入“虎穴”。

好在清帝国的统治者不似沙俄,对他们以“边民”抚慰,这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到来的战争。

至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内有一个“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洲地区唯一一个信奉佛教(藏传佛教)的国家,他们就是当时未曾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克尔梅克”也是蒙古语,意为“残留”,二战后因为战争时期协助纳粹德国遭到清算,直到苏联解体后,大多数流亡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卡尔梅克人终于回到了繁衍数百年的欧洲故土。

至于哈萨克斯坦,则在苏联体系内一直待到了1991年,纳扎尔巴耶夫待红旗徐徐而落前,就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这个游牧之地自此进入了现代文明国家之列。

这些年哈萨克斯坦的电影基于其国内实际情况,在国际上鲜有知名作品,不过如果认真查找的话还是能找到一些的。其电影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2005年有一部《游牧战神》,讲的也是类似的主题,片尾致敬了一下“国父”纳扎尔巴耶夫,属于哈萨克斯坦自己的“主旋律”电影。

前面提到对准噶尔蒙古的形象塑造,《游牧战神》以及这部《铁血一千勇士》都没有采用刻意丑化的方式,我认为追根溯源,可能还是因为承袭近千年的草原文化中,游牧人之间彼此的惺惺相惜。

总之这部电影有助于对游牧文明感兴趣的人了解中亚文化历史,也有助于客观理解不同文明体系间微妙的彼此较量。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110报警服务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诚信网站

本网站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anynico601@gmail.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 2024 备案粤ICP备6858688号-8

观看记录